“研究人员永远不要因为别人认为不可能,而害怕挑战有趣的项目”。
总市值接近1300亿美元的安进公司(Amgen)是全球生物医药的领军者,也是地球上最赚钱的医药公司,但若没有一个人的发现和发明,这家公司或许早已不复存在。这个人,就是来自台湾的林福坤。
偶然的发现
1983年10月的一个晚上,林福坤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不久,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在检查一个DNA切片图像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苦苦寻找和研究多年的EPO(促红细胞生长素)基因序列。
历史,也从那一刻改变。
短暂的欢庆之后,林福坤和团队更加紧张地投入到研发中,继续探索将EPO真正变成药物的道路。
6年后的1989年6月1日,林福坤团队在EPO的基础上研发出的Epogen通过了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成功上市。
Epogen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是安进获得成功的第一款产品。在它诞生之时,成立近10年的安进公司已因长期的研发投入,却没有任何成功的产品上市销售走到随时破产的边缘。
但林福坤和Epogen改变了这一切。
Epogen上市当天,安进公司的收入即达两千万美元,公司的股价应声大涨,一夜之间,很多人成为千万和亿万富翁。两年后,公司的收入过5.8亿美元。
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公司也由此开始了称霸世界的征途。
一条不靠谱的广告
林福坤与安进的缘分,开始于一则不靠谱的招聘广告。
广告出现在1981年某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招聘方除了说自己需要研究员,公司位置在南加州,要从事前沿生物医药研究之外,便再无其他信息。
但林福坤还是被研究课题吸引了,第二天上午便辞去大学研究院的工作,下午就从南卡直接飞到南加州参加了公司的面试。
这家公司就是安进公司。
来到公司一看,林福坤才明白为什么招聘启事上写得那么简单,因为这家公司真的简单!
公司刚刚成立,老板和所有员工加起来不超过10个人。大家挤在一处办公楼里。实验室只有一张工作台,仅够两个人用,第三个人想用,必须排队等候或提前预约。
林福坤加入后,就是等了好几个月,才有自己的工作台。
但当时的公司并非没钱。
安进是由科学家和风险投资人一起创建的,由曾经在雅培公司担任科学家的乔治·拉斯曼(George B.Rathman)博士担任董事长兼CEO,1981年公司开始运作,到林福坤加入时,公司已一共筹集了19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但这些创始人并不准备把钱花到更漂亮的办公室之上,而是把几乎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了从事研究工作的硬件上:仪器、设备等。
这一点,也坚定了林福坤留下来的信心。
“再给我60天时间”
在安进公司给出的众多研究课题中,林福坤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红血球生成素(EPO)的人工合成课题。
这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但却正合林福坤的心意。“选择困难的项目而不是简单的那一个,因为这样做更有意义,而且学到的更多”,他解释说。
更重要的是,林福坤早已意识到EPO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EPO是一种主要由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体的器官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离不开红细胞。但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因为EPO减少导致红细胞锐减继而造成严重的贫血问题,为了维持生命,他们不得不做肾透析(洗肾),严重的要换肾。
洗肾需要输入大量血液,过程非常痛苦。换肾不仅费用高昂,一旦找不到相匹配的肾脏,患者也只能坐着等死。即使换成功,也要长久的吃各种损害身体的药。
林福坤的研究方向则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复制大量EPO,进而注入患者体内,以解决贫血问题,减缓病人的痛苦。
然而,项目的研发难度远远超出林福坤的预想。
第一个挑战是人力的不足。
因为他选的项目实现难度太大,同事们都不愿意接手,一度他身边连个助理都没有。后来,他在台大的同系学妹林启辉应聘进入安进公司,了解到学长的情况,才自愿担任他的助理。
其次是实验和研究的巨大困难。
当时,基因重组工程还是比较新的领域,计算机科学也不发达,基因测试的方法和技术都比较原始,很多还停留在期刊和文献中。林福坤团队要在150万组的EPO氨基酸序列组合中,分离出一种EPO基因,被人形容为比大海捞针还要难。
还有就是外部的压力。
林福坤的实验做了好几年,都没有什么关键性的突破和进展,整个安进公司同步推进的其他项目,也都只是在进行中,没有什么好消息。
最麻烦的是,公司的钱快要用光了。
EPO项目不会有结果,EPO可能会被取消等消息不胫而走,众说纷纭。
最终,公司召开了紧急研究报告总结会,听取林福坤的汇报和展望。
会上,林福坤表示:EPO项目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大家听了都非常沮丧,连一直支持他的同事和高层领导都动摇了,建议砍掉这个项目。
但林福坤不甘就这样放弃。他希望董事会再给他一些时间,并且保证“我们一定会发现EPO基因”。
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也是安进成立以来最长的一次会议。
最后,CEO乔治·拉斯曼站出来,力排众议,决定再给林福坤60天的宽限时间。
剩下的60天里,林福坤拼了。
一位经常凌晨1点、3点、5点要去实验室的同事回忆:除了这些时间,不管他哪天什么时候去,都能看到林福坤和助理林启辉待在实验室默默工作。
“好像他从来不曾休息,一直都在那里。”
科学研究除了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也往往需要特别的运气和偶然。这一次的林福坤,得到了运气的垂青,最终发现了EPO的基因序列。
只差最后一步
发现EPO基因序列的几天后,CEO乔治·拉斯曼突然兴起,决定召集全公司120名员工聚集一堂,纪念和庆祝这个历史时刻。
拉斯曼想让林福坤亲自上台宣布这个好消息,但当他说完“请林福坤站起来,让我们大家感谢你的新发现”时,搜遍全场,人们也没看见林福坤的踪影。
熟悉情况的人很快找到了正泡在实验室的林福坤。
当他被同事拉回会议室时,拉斯曼已经忍不住宣告了好消息,同事们激动得全体起立祝贺林福坤,会议室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其时,林福坤身染感冒,嗓音沙哑,讲不出话来。但多年后,他依然记得那一刻,“当我走进会场,看到大家站起来欢呼时我深受感动!现在的感觉依然如故!”
克隆EPO基因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离研发出真正的药物Epogen还有很长的距离。
林福坤继续钻研的同时,安进公司则拿着刚发现的技术到处寻找合作伙伴,主要是寻求资金,继续支持林福坤的研究。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公司团队跑遍整个美国,都没有一家药企愿意合作,甚至安进公司的天使投资人都拒绝参与。他们一致地认为,EPO项目针对人群过于小众,赚不了大钱。
好不容易有个英国企业家感兴趣,会议开到一半,突然跳起来“你们这个药是注射的?!早说呢,省得我飞这么远来!”随后就开门走人了。
最后,看似跟医药无关的日本最大啤酒制造商——麒麟公司决定赌上一把,并投入了4450万美元的资金,林福坤团队的Epogen临床试验也因此快速推进。
但1985年,钱又烧光了,眼看离Epogen的上市只差最后一步,安进只好出让Epogen美国以外的产品销售权换取强生的1900万美元。
在这笔钱的支持下,Epogen的进展喜人,也让安进再一次从资本市场获得了一笔资金。然后,Epogen正式诞生了。
如今,林福坤发明的Epogen已经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三款生物基因工程药物之一。至2017年,Epogen已累计销售1000亿美元,不但彻底改变了安进公司的命运,也让强生每年都因此赚得盘满钵满。
用1900万美元换取到Epogen美国以外的产品销售权,强生和安进的这笔买卖,也被认为是高新技术行业最不公平的一次交易。
但其实,这又是公平的。
在当时,除了强生,没有更多人对Epogen有信心,甚至感兴趣。
在最好的时候退场
林褔坤出生于台湾基隆,于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留学, 1971年在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那不拉斯卡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做博士后研究,期间还曾返回台湾工作过两年。
1977年移居美国后,林褔坤先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进行核酸生化学研究,而后转至南卡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从事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然后进了安进。
Epogen的发明,让林福坤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研究员成为了开拓世界生物基因工程的先驱,以及七项美国国家专利发明的拥有者。
1989年Epogen上市后,安进与林福坤团队一直在改进EPO相关技术问题,并于1998年推出了第二代Epogen——阿法达贝泊汀(Aranesp)。
两代Epogen,则让安进公司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勋章(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也是美国政府表彰杰出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成就的最高荣誉。
我国目前有将近1.3亿慢性肾病患者,国内治疗肾透析贫血症的常见药物利血宝、益比奥,也都是在原研药Epogen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Epogen上市后,安进开始了火箭般的创富神话,它不断吞并竞争对手,疯狂资本扩张,制造产业话题,研究风气也因此大为改变,令很多之前埋头科研的人员感到难以适应。
已是安进公司生物医学科学部主任的林福坤因此萌生退意。
1998年的一个周末,林福坤邀请自己团队人员来家里聚餐,本想宣布退休的决定,但看到大家欢乐的笑容,他几次话到嘴边又吞回去。
拖了大半年,第二代Epogen的临床试验成功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正式退休。
退休后,林福坤拒绝了其他公司的高薪返聘,过上了恬淡闲适的生活。
他在南加州的宅院里,和夫人一起种果树、蔬菜,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回顾缔造千亿美金药物的神奇生涯,林福坤说最让他感到骄傲的不是1983年发现EPO的那个夜晚,也不是七项美国国家专利证书,而是1989年FDA宣布批准Epogen上市召开的记者会上——
一位39岁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讲述他成为Epogen的第一批试用者后,重获正常生活的故事。
同样富有传奇性的是,当年力挺林福坤再坚持一把的CEO乔治·拉斯曼,晚年正是依靠EPO药物才得以正常生活。
如果他当年没有坚持再给林福坤60天的时间,也许一切都将是另外的结局。
参考资料:
思坦维网站 《第五期:AMGEN》
台美史料中心网站 杨文显 《生技巨人林福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