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的地铁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52号文)下发后,西部君为此已经写过两篇分析文章。


在《这个周末,十四个城市地铁梦碎》中,我们预测52号文下发后,由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门槛大大提高,部分城市的“地铁梦”将会破碎。


成都地铁四期规划初审,较之原先规划有一定幅度的缩水,我们在《六条规划线路取消,全国地铁缩水从成都开始?》中判断这应是一个信号,即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上报规划时,都要对原先的自我规划加以压缩。


最新消息显示,长春与苏州成为52号文发布后,最先拿到地铁审批的城市。这标志着自去年8月起开始按下暂停键的地铁审批恢复重启。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审批和建设周期,已经开启。

 

▌规划缩水将是普遍现象


长春和苏州喝上52号文发布后的头啖汤,并不意外。有消息称,长春、苏州、沈阳、昆明四城在去年就递交了申报,只是因为发改委叫停了审批而被搁置。这次其实已经算是迟到了一年的获批。


从长春和苏州的情况看,获批的规划并未缩水。而按照最新的标准,长春和苏州,确实完全符合要求。


制图:西部君


另一点,长春和苏州的地铁建设也确实具有紧迫性。它们所申报的仍是三期规划,可以作为对比的是,成都目前已着手准备申报四期规划。


运营里程方面,苏州截至今年3月,地铁运营里程只有121公里,长春截至去年6月,只有78.42千米。这在已开通地铁的主要城市里,都并不算突出。所以这次能够如愿获批,也实乃情有可原。


再者,即便未缩水,长春和苏州的获批里程也不算太长。长春为8条线路,总长度135.4公里;苏州4条线路,线路总长137公里。无论是线路数量还是里程数,都算中规中矩。


仍以成都为例,四期原有规划——15条线路,总里程283.30公里,几乎是长春和苏州两城的总和。所以,长春、苏州可以不缩水就通过审批,成都在申报上,不进行自我压缩可能就不行。


事实上,若成都目前的四期初审规划——9条线路,198.55km,能够顺利获批,与同等城市比起来,已经算很不错了。


所以,西部君的判断依然不变:虽然审批重启,但多数地方的地铁申报计划都将面临缩水再调整,一些线路将只能被迫割爱到下一次规划。



从现实看,除了成都,其实武汉、西安等城市,也都对原有规划进行了再调整。


综合目前长春、苏州的获批数据,以及成都的初审规划,可以预测,新的地铁审批周期里,多数城市一次上报的建设规划,线路上可能最多不会超过10条,里程不会超过200公里。


由于审批暂停了一年,最近的半年到一年内,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批复应会加快,以作为对积压存量的一种释放。


依照目前披露的信息,武汉、西安、沈阳、昆明、合肥等城市,可能将最快迎来批复。

 

▌三线城市的地铁梦将在轻轨安放


相较于对一二线主力城市的影响,52号文对那些怀揣地铁梦的弱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压力,其实最大。


但这些城市也不必太悲观。一来,不必低估管理者对政策的变通能力;二来,尽管轨道交通的建设门槛大为提高,但三线城市还是有“次优”选择的机会。



这里举一个中部地级市的案例。


23日,湖南衡阳发改委官方发布了“衡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近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这让此前传闻已久的衡阳轨道交通建设被官方证实。


《衡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8-2023年)》,包括2条线路,总长度37.43km,车站28座,投资额总计为1251620.39万元,技术经济指标33438.96万元/正线公里。总投资的40%由衡阳市政府财政出资,计50亿元。


仅从每公里的造价就可以推测,衡阳的轨道交通应该不太可能是地铁。


另有媒体报道,去年衡阳云轨项目(类似于轻轨)被叫停,原因是其不符合国家发改委审批程序,既没有向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申报建设规划,也没有向湖南省发改委申报可研报告。在被叫停之前,项目仅进行了一些前期现场地勘工作。


据上述信息,这次衡阳的轨道交通规划应该是重新走了程序。“政府出资40%”这一细节,也与52号文的要求一致。


衡阳全域人口达700多万,但城区人口,根据规划,到2020年也只有170万人。如果对照52号文中新的地铁审批要求,当然不达标。


不过,如果是轻轨的话,就另当别论:


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


2017年衡阳3132.48亿的GDP,252.01亿的预算收入,以及城区人口,都已符合修建轻轨的要求。


由衡阳的例子可以作一个判断:一些过去对于地铁摩拳擦掌的三线或弱二线城市,随着52号文提高了地铁修建门槛,轻轨或将是它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基建投资回暖,轨道交通迎来新的机遇期


从发改委去年叫停已经批复的包头轨道交通项目,到上个月发布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建设门槛的52号文,轨道交通审批收紧的信号,已很明显。


但综合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52号文只是意味着轨道交通建设会更求稳,并不等于将轨道交通打入低谷。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滑较快,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同比增长7.3%,比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增速为21.1%——基建投资的降速不可谓小。



作为应对,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基建投资企稳或将成为大势。而“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等政策信号,以及轨道交通审批在52号文之后快速重启等,其实已经预示着,作为最典型、最具投资拉动作用的基建项目之一,城轨建设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基建投资周期中,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期。


对于多数二线城市来说,轨道交通目前确实还有短板待补。利用好这次新的外部机遇,将是一个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提质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不错契机。


不过,这个机遇窗口,存在着不小的不确定性,需要抓紧。


一方面,52号文的要求,以及对地方债务的管控,不会放松;二是,当前不少二线城市已经面临着较大的在建投资压力,如何在完成好已批复项目的同时,又能争取新的审批,需要更有技巧的平衡和拿捏。


这也是更具考验的新的城市竞争。

标签: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N本文来源:西部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