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到底冤不冤?十年后重新回顾雷曼兄弟破产案,还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①不可滥用金融衍生品。巴菲特曾经说,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19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的不断走降,美国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宣扬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推出包括资产抵押证券化在内的产品。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次级信用贷款人,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房产市场,这虽然可以帮助银行绕过资本要求限制,从而放出更多的贷款,反过来也可以让银行进行更多的交易,这也意味着一旦市场出现任何动荡,银行将会迅速破产。雷曼兄弟在破产前,借款规模已超过了自身储备的30倍,在剧烈的市场动荡下,它的破产也就难以避免。
②危机来临时,要懂得权衡并让步。雷曼兄弟身陷危机时,他的CEO曾经多次寻求潜力资金方,比如巴菲特提出的条件是9%的优先股和40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权证,但雷曼兄弟的决策层坚持要把40美元提高到52美元,结果双方谈判破裂,雷曼兄弟在一个非常窄小的时间口里错过了最后的一次自救机会。
③金融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1999年美国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大力放宽金融监管,导致监管体系碎片化,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豁免了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这成为八年后雷曼破产和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金融世界波谲云诡,唯有贪婪总是一成不变。凯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哪怕记住了过去2000年来犯过的所有错误,但是当一百英镑放在面前的时候,他会迅速地忘记一切。”金融监管的本质,应是将贪婪扼杀在苗头里,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而时刻警惕创新背后的贪婪,也是所有金融监管的永恒课题。(吴晓波频道)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财经365股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