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商场的试衣镜前偷偷看吊牌上的价格时,晓文都会想起那句职场箴言: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于是买,买,买。喝水要用迷你速热茶吧机,2000块。大牌包包买不起,上网租,每月1800。如影随形的,是越来越大的债务窟窿——两份网贷,三张信用卡,借呗花呗,分期白条。如影随形的,还有越来越刺耳的社交噪音,比如: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
《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
晓文渐渐被说服了——自己拼命加班,没有双休,努力程度不比公司任何人差,“生活压力这么大,买点好东西愉悦自己,也没什么错吧”。可是晓文没意识到,大城市里的社交圈,月入5千和月入5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一个月工资拿到手,交够房东的,扣除还债的,留足人情往来的,剩下不够活着的。这是她。一个月收入拿到手,留够理财的,存够养老的,交完房贷车贷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她的主管、老板、客户,还有开跑车来上班的富二代同事。
03
“除了我爸妈,这世上对我最‘好’的恐怕就是银行了。”晓文苦笑着说。去年夏天,她借的信用卡到期还不上,打电话给发卡银行,理财顾问帮她以“外出旅游”的名义贷了一笔现金。“打完电话瞬间到账,效率贼高!”她从此学会以贷还贷,拆了东墙补西墙。没过几个月,这位理财顾问又打来电话:“上次花得爽吗?需不需要再贷一笔?”当时正赶上北京房租大涨,房东向晓文下达最后通牒:涨租800,不续走人。她东拼西凑还是拿不出未来三个月的房租,急得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又贷了1万。到此时,她每个月需要偿还的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花呗借呗和购物分期加在一起,已经逼近她每个月的工资额。她想过节流,少买几件外套或者少去几次聚餐,可是这类花销省不了太多钱不说,还会降低自己的社交存在感和参与度。她想过搬家,住到五环外去省一笔房租,查了查地图,超过一个半小时的通勤让她望而却步。她也想过跟别人合住一间,可实在没法安置几大箱衣服鞋子和养了半年的宠物猫。升级的生活她憧憬过,可降级的生活她不敢想。在涨薪速度远远赶不上涨价、涨租和消费欲望增长时,她陷入一种被称作“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为了让这个循环能撑持下去,晓文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滴水不漏的财务高手——最开始,她只有1万块钱的花呗额度,2万的借呗额度,两张信用卡,A卡能刷1万,B卡能刷1万2。日常花销,花呗优先,因为花呗有一个月免息期;
花呗满额,再刷信用卡,但最好别刷满,怕影响评级;
A卡账期临近,如果还没发工资,可以先从借呗取现转到A卡;
B卡到期,如果没钱可还,可以向B银行申请旅游/留学/医疗等等随便哪种好通过的消费贷款,解燃眉之急。
每月工资拿到手,先还借呗,它是浮动利率,越早还上利息越低,然后再还银行贷款。花呗不用管,开通自动还款后,账期一到,它会像一只爬虫,自动“搜刮”你绑定在支付宝上的全部银行卡,你连密码都不用输。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快,晓文的花呗提额至2万,借呗提额至3万,A卡、B卡都变成2万。一切看起来严丝合缝。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越来越多,柜子里的新款越来越多,可以透支的钱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