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迷梦被戳破后的日本:泡沫退场 技术回归(2)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日本全球化的情况。

当时日本企业借助日元升值的浪潮,对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收购。他们买下了美国的土地、矿山、农场、工厂、企业、银行、旅馆、摩天大楼、商业中心、高尔夫球场以及大半个好莱坞等。

1989年10月,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日本三菱以8.46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洛克菲勒中心的拥有者洛克菲勒集团51%的股权,从而取得了洛克菲勒中心的控制权。美国报纸刊登大幅漫画是丰田汽车从天而降,漫画名字叫“虎、虎、虎”!这正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投弹的暗语。

日本人的“买、买、买”,令美国人大为震惊,也令日本本土民族情绪爆棚。当时,很多日本人认为,买下美国,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国内资产受到挤泡沫、去杠杆的严重打压,企业长时间没有缓过神来。日本企业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挣扎、彷徨,全球化战略大幅度回撤。

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日本本土市场。退无可退的日本企业重拾全球化扩张之路,将包括制造业、物流业等在内的产业外移,形成了第二次产业大规模战略转移。

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对海外的收购数量和单笔的金额,远远高于80年代的对外收购。日本历史上金额最大的10个跨国收购案子,都是2000年以后发生的,日本企业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怎么评价这两次产业大转移?

1980年代,日本经济乘着日元升值的东风,向全球大肆扩张,实现了第一次产业全球化大转移、大布局。这次大转移,带着巨大的泡沫以及野蛮生长的冲动。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很多国外产业,被迫低价出售,大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态势。不过,这次大转移给日后的国际化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以汽车业为例。日美两国政府从1979年开始围绕汽车贸易问题进行谈判,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对美实行自愿出口限制、日本汽车厂家到美国投资设厂以及开放日本的汽车市场等。

从1982年开始,在日美贸易战和日本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丰田、日产、本田、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相继在美国投资生产。

开始时,日本企业遭受不小压力,成本增加,规模锐减。但日本车企还是顽强地在美国生存下来,并逐步建立竞争优势。日本在美国本地生产的汽车数量,从1983年6万辆、1984年24万辆、1985年36万辆猛增至1987年74万辆、1988年89万辆、1989年125万辆。

这次被动或主动的国际化,虽然艰难甚至凶险,却倒逼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成长为一家家国际化的汽企。美国原三大车企只剩下两家,丰田一度超过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且具有相当的技术竞争力。

2000年之后,日本开启了第二次全球化大浪潮。这次全球化促使日本海外资产大规模增长,总资产甚至超过日本本土GDP总量。

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经济规模的75%;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2011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相当于日本本土的1.8倍。其中,日本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七大综合商社在2011年对外投资总额达397.5亿美元,大幅超过历史峰值293.8亿美元。

这两次全球化大布局,铸就了现在日本庞大的离岸经济。

很多人说,日本在海外还藏着大约两个“日本”的经济体量。这说明日本没有衰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成立。因为日本在海外有资产,美国、欧盟在日本也有资产,资产规模之间有抵消。

日本庞大的离岸经济能说明什么?

日本企业向上游核心技术领域转型,说明日本在产业结构上优化。日本企业向国际扩张,形成庞大的离岸经济,说明日本经济国际布局上得到优化。

如今的日本,是亚洲唯一深度全球化的经济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发达国家。

日本从一个本土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强国。从规模上看,日本是萎缩了,但从质量上看,这是一个完全不同量级的比较。

一个全球化发达经济体至少具备三种意义:

一是企业从本土企业晋升为跨国企业,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跨国企业具备全球采购、生产、投资、资产配置以及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具有更强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过去的企业在日本本土设厂、生产,然后出口到美国、欧盟。如今的跨国企业在美国设厂、投资以及资产管理。失去了国内市场的保护,与欧美企业同台竞争,反过来提升了丰田、日立、三菱等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全球化开放经济体下,日本的资产得到国际市场的检验。

这一点极为关键。从GDP、产业规模、企业营收等任何一个数量指标来看,日本在过去三十年几乎没有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依然还在经济萧条之中。

但是,有一个前提容易被人忽略。30年前的日本经济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其经济规模、产值,具有相当的水分和泡沫。当时的日本是“虚胖”,实际上没有这么大的规模。

如今日本是一个全球开放经济体,日本的房产、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资产,都在国际市场自由竞争中被重新估价。如今的资产规模,是被挤过水分的,是相对真实的。所以,表面上日本的经济规模没有增长,但真实资产实际上在增加,同时真实的竞争力也在增强。

就像同是150斤的人,一个病态虚胖,一个精干强壮,真实实力其实完全不同。这其实就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完成蜕变。国际竞争给日本经济去泡沫,倒逼核心技术、国际化运营管理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从贸易国际化向要素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从互补型贸易向重叠型贸易转变。

二战之后,尤其是197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崛起,国际投资兴起,互联网及计算机浪潮,三股强大的势能推动经济全球化,从贸易国际化向要素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转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风格大切换,日本企业不得不顺应大势,从对外贸易转变为走向海外投资、设厂以及资产管理;另一方面,互补型贸易引发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尖锐,日本跨国企业推动美日贸易向重叠型贸易转变,极大地缩小了国际交易成本。

日本车企在美国投资建厂后,本土生产数量日益增加。同时,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明显下降,从1986年343万辆开始逐年递减到1989年的243万辆。

如今日本的跨国公司不再是本土生产及贸易公司,而是全球要素配置公司,在美国、欧盟管理着规模庞大的资产。

日本,作为亚洲最强的全球化国家,其国内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日本的国际化成就了这种自信,还是封闭保护了它的文化?

在泡沫危机之下,日美贸易战加持,韩国、中国强势追赶,日本企业及经济对内转型升级,对外竞争求生。日本企业及社会失去了很多,如今不少企业仍再难回巅峰,工薪阶层承受着全球最大的加班压力。这一残酷的磨砺过程,算是对过去畅饮泡沫的一种惩罚。喝下去,拉出来了,才算度过劫难。

如果要问,日本在泡沫危机中失去了什么?日本最重要的失去不是GDP增长,而是百年一遇的信息技术革命的主导权。

03

基础科研计划,经济制度改革

日本企业及经济对内转型升级,以及对外求生,都离不开政府的两大政策及改革:

一是《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二是金融及经济制度改革。

掌握核心技术,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

日本拥有重视教育及科研的传统。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日元钞票上不再印天皇,光荣上榜的有日本教育之父福泽谕吉、女作家樋口一叶、生物学家野口英世、文学家夏目漱石。从1990年起日本对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便是最高的,到了2015年更是接近政府财政收入的3.5%。

不过,在泡沫崩溃后,由于资产和市场萎缩,企业在技术投资方面遭受打击。在经历1990年代的低迷、摸索和徘徊期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科技研发,日本企业也加快了技术迭代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重点扶植基础科学及核心技术。19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已经吃尽了全球技术红利,企业竞争逐步转向核心技术及基础科学领域。

为了打破基础科研的瓶颈,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侧重增加有竞争力课题所需经费和培养1万个课题研究青年负责人。

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未来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时,世界舆论曾一片哗然。近些年来,平均每年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诞生。

在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中,日本政府把重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将研发投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上来,在发展科研基础设施的同时,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

2011至2015年实施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日本政府将加强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比作“车之两轮”,强调以此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并提出着重培养具有独创性的优秀研究人才。

2015 年,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约 3.4 万亿日元,大部分流向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学。国立、公立大学支出研发经费 1.77 万亿日元,国立、公立及独立行政法人科研机构支出 1.45 万亿日元。

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与美国相差不大。日本大学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预算的50%以上。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对基础科研的支持,与日本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一致。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投入,与企业向上游核心技术转移形成合力。

日本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投入,以及企业向核心技术转型,为什么没有带来经济规模递增?

这里存在一个未知因素是,技术可能带来了规模效应,但依然还没有超过过去泡沫经济的规模,因此感觉不到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递增。

另外一个原因是,技术累积的过程,规模递增并不明显。比如美国汽车产业早已进入市场饱和状态,在过去20年销售规模都没有明显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还大幅度坍缩。但是,汽车技术一直都在进步,比如舒适度、安全性能、驾驶体验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累积不足以触发汽车产业的技术革命,因此整个产业规模没有递增。若无人驾驶技术爆发革命,汽车产业则会迎来规模递增效应。

所以,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递增并不是平滑的,而是波浪式的、脉冲式的。

日本这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多数都走向了技术纵深领域,甚至基础科学。基础科研需要长时间的累计和大规模的投入,目前日本不少技术还处于累积阶段,尚未商用量产。

例如,日本打算将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养老市场,家用机器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当前,日本老龄化严重,1.27亿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是65岁以上老人,养老看护需求迅速扩大。

运用机械外骨骼技术,可以研发出病人和老年人“穿戴”的机械外衣,用以辅助病人和虚弱老人行走活动;运用人工智能和动力设备改造老人常用的购物小车,可以使购物车能够自行伴随老人活动,甚至辅助老人行走;家中的看护机器人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分析系统,判断出老人是否跌倒摔伤或突犯疾病,并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日本的老龄化正在倒逼技术革新。目前,日本维持极低的生育率,但生命质量比较高。日本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也是生命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日本政府对基础科学的长时间投入,以及转型的企业在上游核心技术的积累,到某一技术临界点或迎来规模递增效应。

除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外,日本还对金融及相关经济制度进行了大面积改革。日本学界及政界在反思经济泡沫危机时发现,日本这套金融及经济制度难以适应国际竞争、国际汇率的变化,以至于方寸大乱、患得患失,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危机。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建立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二战后,日本接受了美国的改造,其中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取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直到1990年代,日本的制度都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这与日本相对封闭的文化传统有关。

日本学者调侃这套制度为1940年体制。1996年桥本龙太郎内阁诞生,开始着手改革。1998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1996-2010年左右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其结果是几乎修改了所有的法律。

修改的方向和蓝本明显是美国的体系,其中包括引入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日本这次制度改革,让自己国家成为了一个在制度上距离欧美国家更加接近的国家,被一些学者称为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主要源于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失误制造了金融泡沫,大量企业、资金、个人疯狂投机炒楼,导致资金空转,经济空虚,技术荒废。

所以,这次改革首当其冲是金融制度,日本政府提出的是金融大爆炸改革。这是模仿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提出建设“free fair global”的东京金融市场的口号。

1997年日本通过了修订的《日本银行法》,该法案是日本规范央行的方案,1942年成立以来就没有修改过。1998年通过了《关于为了整备金融系统改革相关法律的法案》。2001年,《司法制度改革推进法》颁布。

日本改革了二战后60年基本未变动的司法体系。2005年,日本把原来分散在商法、有限公司法等法律中的内容摘出来,形成了公司法并在2006年开始实施。2006年,修改之前的《证券交易法》为《金融商品交易法》。

1997年以后,几乎所有金融相关的法律如《保险法》、《保险业法》、《信托法》、《信托业法》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修改法律的同时,日本也在大力推进金融业整合。1945年以后,日本形成了着名的六大财阀,分别为三井、三菱、住友、芙蓉、三和、第一劝业,这六大财阀的核心企业为银行和综合商社。

1996年,日本的财阀银行三菱银行和外汇专业银行东京银行合并,成为当时资产规模全世界第一大银行,拉开了日本银行业整合的序幕。

2000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宣布合并,成立瑞穗金融控股集团。

2001年,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宣布合并。2001年,三和银行和东海银行等合并,成立了UFJ控股。2006年,东京三菱银行和UFJ合并,成立三菱东京UFJ金融控股。

日本的财产保险行业也发生了大规模的企业合并,形成了三大财产保险集团。

2004年,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和日动火灾海上保险合并。2010年,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和日本兴亚财产保险公司合并。2001年,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和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合并。

不仅仅是金融行业,钢铁行业方面,2012年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融宣布合并。2002年,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合并成立JFE集团。

日本政府通过合并形成大规模集团,不担心垄断、内幕交易、削弱竞争、阻碍创新吗?

这就是上面修改的法律所要起到的监管作用。另外,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金融监督厅。金融监管厅成立,强化了金融监管,打破了二战后形成的“护送船团方式”的金融体制。

所谓“护送船团方式”,就是不允许有发展过快或者破产的金融机构,即“大而不倒”。

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日本大型银行之一的北海道托殖银行宣告破产。这两家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终结了“护送船团方式”,二战后的旧金融体制崩溃,一个更加强化经营效率和风险监管的新制度诞生。

日本执着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在家门口看到东南亚国家因金融体系的脆性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并波及到自己。金融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是日本走出经济衰退,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基础。

历经泡沫经济之后,日本从一个青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蜕变为稳重、厚重的中年人。如今的日本在规模上不能过去相提并论,甚至机床、半导体、化工、电子等重要领域也滑坡。但是,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泡沫退去,无数种核心技术的回归。一面是规模的缩小,一面是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

这一蜕变如浴火重生,痛苦但也必须承受。如今我们看到的日本:一个去除1980年代的骄傲与浮躁,更加踏实、低调、沉稳、韬光养晦的日本;一个正在从传统的封闭、刻板走向开放、合作的日本;一个上游核心技术底蕴更加深厚、更加全球化的日本。

平成三十年,樱花落尽,默语重生。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频道!

标签:日本 财经资讯
N本文来源:清和,智本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