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来越不行?无脑黑太可怕了!(2)

02

放水养鱼,抑或杀鸡取卵?

1959年到197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5.4%,但是地方财政支出只占1.65%。相当于上海每收入一块钱,八毛多要上缴中央。

与此同时,上海的基础建设投资低得惊人,基建投资仅占上缴国家财政金额的7.38%。上海向全国所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净值的25倍,几乎是一年上缴一个上海。这种大比例上缴、低比例留存、基础建设投资极低的输出型财政模式,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

经过数十年的极限输出,上海已经不堪重负。1990年代初的上海,马路坑坑洼洼,自来水管居然还是1920年的。

住房条件更是一塌糊涂。1985年,建设部把住房困难户的标准统一定为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按此标准,上海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达46.94万户,占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全国最低,没有之一。

出现这样的结果毫不奇怪,上海每年把90%的财政收入上缴给中央政府,占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的17%,是北京、天津、重庆上缴中央财政收入总和的2倍还要多,拿什么提升城市水平呢?

这里可以和广东做一下比较。1980年代初,广东和江苏的地方财政规模差不多,但广东只需要每年上缴中央10亿左右税收。而江苏仅常州一市每年就要上缴近8亿。

说这些不是为了指责广东的“贡献太少”。而是要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放水养鱼”。广东的低上缴其实也就维持到1985年,前后不到十年的休养生息,奠定了广东省经济的雄厚基础。

如果当年要求广东贡献太多,那么也不会有今天“一省顶个俄罗斯”的广东,中国经济更是会失去一根最重要的台柱子。

03

机遇与隐患

中国改革开放的上半场看广东深圳,下半场就是浦东开发。1990年,在邓小平的直接支持下,浦东开发正式启动。

从发展成果看,浦东新区交出了很好的成绩单。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而2017年,已经达到9651.4亿元,接近上海总GDP的三分之一。2018年,浦东新区进入“万亿俱乐部”。速度不可谓不快。

但是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却未达到预期。开发浦东的最初目标是把上海建成“四大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中国际金融中心最受重视,也配备了最好的资源。陆家嘴金融中心就是这么诞生的。

可是,时至今日,浦东新区的万亿GDP中,金融的贡献度仅3000亿不到。上海还在忙于和北京竞争金融GDP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似乎尚需时日。

众所周知,金融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的勇气和体制改革的推动,可今天看来,上海未必是承担这一角色的最佳选择。曾经的“冒险家的乐园”,在强势政府带来稳定秩序的同时,也丧失了一些锋芒与勇气。

一直以来,上海都有着中国最优秀的技术官僚群体,他们精打细算、聪敏过人,即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足以保证这座城市的平稳运作,但他们恰恰缺了一些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超前眼光以及风险担当。

上海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模式受限。网上一直在争论浦东开发到底有没有用过“中央拨款”,或者说“全国支援上海”。这可以明确回答:没有。

标签:上海 城市发展 财经资讯
N本文来源: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