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缺造血能力,无需外部输血。只要把输出“贡献”的比例下调,基础投资就有了。浦东开发前后,上海财政上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1990年到2010年期间,上海上缴财政比例大致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5%左右,比起过去的近90%已经缓解了很多。这部分新增地方财政成为上海大规模基建的启动资金。
仅有启动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投资循环的模式。房地产业的繁荣成为基建投资快速变现的发动机。
今天房地产在中国社会被污名化,说这个话题非常招黑,但是事实是,基建投资若没有房地产实现迅速变现,回报周期将会很漫长。而改善住房条件一直是上海市民的“终极梦想”,房产市场有着巨大的真实需求支撑。
从1985年800万市民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到2015年2000万市民人均24平方米(市区内),这一庞大市场需求岂是炒作可以解释的?
上海需要住房,上海也需要地铁、隧桥,两者的结合就是房地产的升温。而房地产拉动的巨大消费又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经济,多重互动形成了浦东开发开放后的二十年里,经济体量、政府财政收入和市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上海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又保证了基建投资的长期回报。因此,房价高企的上海反而无需依赖土地财政。上海土地财政占比的峰值出现在2006年,也不过区区25%。
当然,发展到今天,上海经济呈现出来的疲态,同高房价以及由此带来的严厉调控也脱不了干系,这一点迫切需要施政者拿出好的应对办法来。
04
上海的未来
不过,在我看来,上海未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和风险,仍然来自于财政政策。上海的GDP占中国经济的5%,承担全国8%的税负,比起承担15%左右的历史高位确实低了不少,但还有松绑的空间。
中国当前的特殊经济形势下,再也不能杀鸡取卵地过度汲取,而是要适度地放水养鱼。在这一点上,所有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风险都一样。深圳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复杂,广东省要求分享深圳财政收入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
有一点要明确,中国的发达地区之间不存在资源争夺,大家都是上缴大户,要争取的无非是自己碗里多留一点,谁也犯不着、也不可能到别人碗里夺食。
上海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人口,本地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本来这不是什么问题,昔日上海一百年间增长了几百万人口,吸引外来人口一直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这座移民城市的人口控制却异常严厉。
所谓只要高端人口的政策导向,带来的是劳动力成本更加攀升,基层服务业成本激升。这种选择性的“挤出”“筛选”对城市发展绝无好处——满城银发、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城市能吸引什么高端人才?
但人口问题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深圳,没有老龄化之忧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没有本地人口支撑的劣势也很明显。风吹草动,人去楼空,深圳的经济波动一向比较大,这几年也有所显现。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现在官方的提法是金融业是三大支柱产业,可是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提出了类似规划方向的,“小陆家嘴”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