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可见”!张小龙史上最长最精彩演讲(2)

  3

  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不放广告?

  有一次问一个同事,PC时代,流量最大的页面是哪个,是Google的页面还是哪个页面?实际上是IE浏览器,但微软为什么没有放一个广告?同事回答不出来了,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看着地球,而不放一个广告呢?这是同样的问题。大家是不是看广告更舒服一点,每天都看到广告,突然启动一个产品,看不到广告可能会不习惯。

  微信8年了。有人晒朋友圈,2900零几天,虽然比我少一点,但已经很接近了。大家想想,这么多年,花在微信的时间有多少,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比比,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所有人最好的朋友,我们不希望每次跟最好的朋友说话,都要先撕去它脸上的广告。

  我们坚持好的产品的原则,并不代表它没有改变。最近更新的7.0版本,很多人吐槽说不习惯,其实每一个大的改版,都会有很多人不适应,但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任何改变都有5亿人站出来,所以我们不会投票。只能通过我们的判断去修改。

  我也适应了两个月,两个月之后发现无法适应原来的版本,所以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大家也能够适应。

  什么是好的产品?

  我说了很多话,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微信体量这么大,怎么说都可以,但不是,我第一天就这样认为。

  4

  “我给pony写了一个邮件”

  很多人听过这个故事,我给pony写了一个邮件,要开微信的项目。这个是真实的,但说我去某某寺庙是不真实的。

  现在回忆起来有些后怕,如果写邮件那天,出去玩,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团队做了另外一个微信,但就不是现在的微信了。

  我有时觉得这就是上帝安排的,有时候突然的一个灵感,很重要。但灵感也不是等来的。

  web时代,我带团队做了一个产品,叫阅读空间,在这个产品里,尝试了特别多的新的想法,最开始是做阅读、订阅博客看文章,后来也做了一个广播,比微博还早。当时用户量做的并不是很大,当kik出来的时候,觉得这代表一个机会,我刚开始用智能手机,沟通上也不怎么用QQ,所以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工具,让我跟别人沟通聊天。

  当时想法特别简单,做一个自己使用沟通的工具,就从QQ邮箱抽了10个人,做微信。两个安卓开发 2个塞班开发一个后台一个产品设计等,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微信。

  经常在朋友圈说,微信第10天的用户是很厉害的,而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微信的用户都特别少,原因是新产品,让别人一下子接受它,并不容易。但我们坚持了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产品没有获得自然增长,就不应该推广它。

  前五个月,都没有推广它。是想看对用户是否有吸引力,如果对用户没有吸引力,推广它也没有意义。后来看到增长曲线是往上走,才开始推它。

  在当时来说,一个很害怕的是,微信给运营商构成的压力是有一些的,由于这个压力,我们并不敢去获取手机通讯录,其实当时通过手机通讯录获取好友,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们不能这样做。只能从QQ好友里挑选,但我们不希望成为第二个QQ,所以QQ只是一个来源。

  我们做了几个正确的决定,第一是没有批量导入好友,而是让用户挑选。第二是在没有验证一个产品的自然增长,就去推广它。

  虽然这个过程花的时间长了一点,但它后来的增长变得非常健康。

  

  5

  不讲初心,而讲“原动力”

  我从来没有讲过初心这个词,但我会用另外一个词代替他,就是原动力。但初心太泛了,很难找到真正的初心。

  原动力是更深层次的期望能够达成的理想和目标,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如果说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我会总结为两点:

  第一点是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希望成为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产品。对于工具,我有一种热爱,热爱到我刚毕业的时候亲自写了Foxmail的代码,然后亲自把它做成一个安装包,这是亲手做的一个工具的感觉。做一个好的工具,让我有痴迷的感觉。

  微信最开始也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就很有挑战,也很难做。为什么要做一个那么好的工具,很多人不这么想,这和用户有关,中国有10几亿的用户,大部分用户已经很习惯了糟糕、被强迫的习惯,如果微信有开屏广告,可能大家也已经适应了。

  如果回到短信时代,发现短信里面全是垃圾,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多,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认为这是正常的,但它不是正常的。

  对微信来说,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像一个老朋友一样。

  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大家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但我们把它说成一个生活方式,大家会记住它,所以直觉告诉我,要把它定义成一个生活方式。

  但在定义它的时候,它只是一个通讯工具。但如果我们只把它定义成一个沟通工具,那微信可能不会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

  当你沟通扫一扫,摇一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推出附近的人,特别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这个功能放出去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因为会发现旁边的人就像站在你面前,所以对未知的恐惧。

  很庆幸当初定义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现在它也真的成为了用户的生活方式。

  本质上,微信还是一个工具。那怎么解释后面做的公众号、小程序?这就是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

  微信的公众平台第二年就发布了,做这个的时候,开始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做完第一个版本一年多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会取代短信,所以也想到如何补足通知发送的空白。

  短信是不可控的,但是,我很清楚,那个不会带来有效的市场,而是会劣币驱逐良币,带来混乱。如果有一个方式,可以让你需要的信息送达给你,这个可以把用户端和服务端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订阅的方式。

  当时还给pony发信息,说这个想法,但pony当时问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这样垃圾信息天然就没有。

  如果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的话,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当时在想,做公众平台要帮助那些人。我们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有好的服务的人,更好的触达到它的用户。

  我举了很多案例,公众号出来会怎么样。如果一个盲人,只会按摩,他只是一个按摩师。我们通过公众号,会让他的顾客推荐给其他朋友,然后让别人通过公众号知道这个盲人有好的服务。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这是公众号的初衷,而且不是骚扰用户的方式。

  后面在做小程序、小游戏,也都是这个原动力,我们要帮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让他们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做最好的工具,与时俱进的工具。另外就是帮助创造者创造价值。

标签:热议话题 3天可见 张小龙
N本文来源:财经365自媒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