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2月28日讯:安踏收购Amer,是2016年以来,美的收购库卡案后,最令人振奋的中国企业跨国收购案。它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中的雄心和能力。
01
好多年前,第一次注意到丁世忠,是他提出过的一个问题:“请问,美国男孩打篮球,与中国男孩打篮球有什么不同?”
我有时候也会在课堂上,考问我的企业家学生。
回答五花八门。
丁世忠的答案是:“美国男孩基本在木地板和塑胶地板上打球,而中国男孩,因为场地所限,大多在水泥地上打球。所以,前者穿的篮球鞋,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后者的鞋子,要更关心如何才能不伤到脚。”
我喜欢用这个案例证明,品牌的本土化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习性的敏锐洞察上。
丁世忠是安踏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为中国男孩生产最多运动鞋的那个人。
02
春节后的第一个企业调研,去的就是泉州的安踏的总部基地。
原本约好了,去丁世忠家里吃饭。我的飞机误点了两个多小时,他抽空去跑步,居然把脚拉伤了。我落地泉州的时候,他正赶去医院拍核磁共振。医生告诫他,最好卧床一周,否则可能留旧伤。
第二天上午,他绑着绷带在工厂等我,调研结束,同车赶赴厦门的安踏总部,下午,他飞武汉,接着是广州和福州……
总裁郑捷告诉我,每年开年会,最后一个节目必是丁世忠带着大家一起高歌一曲《爱拼才会赢》。
丁世忠是一个70后,17岁到北京卖鞋,1991年创办安踏,1992年掏出基本全部家当1000万元,借势营销悉尼奥运会,并在中央台炸广告。中国运动服饰企业的“签明星+投央视+专卖店”模式,就是始于丁世忠。
在2008年之前很长的时间里,安踏的头上有三座大山,美国的耐克、德国的阿迪达斯和中国的李宁。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服饰行业猛烈井喷,各家拼命扩产开店,然而接下来的三年,是更猛烈的产能过剩和关店潮。在过山车式的产业大波动中,“千年老四”安踏却成了转型升级最成功的那一家。
丁世忠做对了三件事:
——全面转型做零售,门店标准升级和供应链管理,大大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迭代能力。根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前年做的专题调研显示,安踏的存货周转天数是75天,相比,耐克是93.5天,阿迪是129.4天,李宁是80天。反映在营业利润率上,当时的安踏是23.9%,耐克是13.7%,阿迪是9.8%,李宁是5%。
——全面押注专业体育运动赛道。在过去十年里,安踏赞助中国奥运项目的资金达50亿元,签下了24支国家运动队的独家服饰赞助,替代李宁成为中国奥运体育的最重要的商业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