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视界:虎门再销烟(3)

03野蛮生长


直到2014年,电子烟以亚文化的形式重新回到中国,最初的一批玩家还以为这是纯种美国血统的洋货。


2014年,许汉的朋友从美国带回一支“加特林134”电子烟,功率大,烟雾很足,他一眼就看上了,觉得又酷又新奇,立马托朋友买来一支,发在朋友圈炫耀。


许汉的这条朋友圈发布没多久,留言点赞者无数,很多人直接向他要购买链接。当时他在北京经营几间酒吧,圈中好友多是潮人玩咖,对新事物接受度极高。“加特林134”这款在美国售价只有850元的电子烟,那时在电商平台上要花1280元才能买得到,有人甚至愿意出价七千多元。


商业嗅觉灵敏的许汉,从中找到商机,打电话让在美国念书的妹妹帮他人肉代购“加特林134”,拿到国内加价卖出。


加特林134


生意比许汉想象中红火,最初他只稍微加点,薄利多销,紧接着发现就算卖到1200元还是供不应求。有人建议他直接去工厂拿货,工厂就在中国,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按批发价进货,还可以省去高额运费。许汉这才知道,原来电子烟的主要产地在中国深圳。


许汉关注电子烟行业时,生产制造端已经被垄断,开工厂不是上策,他在宝安几经摸索找出另一条生财之道。


2015年,许汉按照“加特林134”电子烟的说明书,找到其位于深圳的工厂。和深圳大多数工厂一样,这家工厂并不做中国的生意,产品全部销往海外。许汉先带了几箱产品回北京,很快销售一空,随后,他成为这家工厂的第一个中国代理商。


“加特林134”从工厂拿货一支400余元,转手以1280元的零售价卖出,利润在200%以上。很多人闻风而来,成为许汉手下的小代理。行业发展速度飞快,最开始许汉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加特林134”,只有4家店铺在卖,一个月后,有20页的店铺在卖。


入行第二年,许汉把北京的酒吧转让了出去,带着兄弟搬到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的中心路,开启电子烟生涯。


不止他一个人发现了电子烟这块宝。同样是在2014年,当时还在互联网公司做讲师的李博,从内部数据看到,过去几年间,电子烟在电商平台的规模每年都以100%的增幅扩张。有心创业的他决定押注电子烟,同几位合伙人一同来到宝安,开了一家叫做克莱鹏的工厂。


那是电子烟发展环境最好的几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FDA禁止销售电子烟败诉,认定电子烟是烟草类产品,而非受FDA管制的医药类产品,美国电子烟市场彻底打开。在全球范围内,禁烟控烟已成为主流趋势,日韩等国纷纷提出更严格的公共场合控烟法规,电子烟的需求激增。


当年,风闻电子烟火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来到深圳沙井。他们骑着自行车,辗转各大电子烟贸易公司看货,将对方公司的货品拍照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在电商平台寻找买家。他们自称手里有现货,等买家付款订购后,再返回贸易公司提货。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自己垫付任何资金,完全可以白手起家。


暴利背后必然暗藏乱象,更何况电子烟这个缺乏监管和行业标杆的行业。


许汉回忆,他刚做代理不久,就发现市场上有窜货乱价的现象,市场上有人卖的价格比他的总代理批发价还低。有的人是从采购量大的外贸商手里拿货,他们的成本价更低;还有的人钻渠道空子,想方设法和工厂的人对接;更可怕的是,为了抢客源,一些人宁愿不赚一分钱,也要把客户攥在手里。


价格战的血拼下,电子烟贸易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些资金实力不够的小贸易公司率先倒下,紧接着,乱价行为影响到品牌商和工厂。产品原本的正规销售渠道被污染,致使品牌形象大跌,失去用户的信任,许多小工厂直接破产倒闭。


近两三年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入局,电子烟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其他产品,电子烟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再火爆的产品,三个月后都会被新产品取代。一家做出爆款的工厂,如果后续新产品没有跟上,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许汉告诉AI财经社,自他搬到中心路以来,这条街上的电子烟公司至少倒下了七八成。他所在的写字楼,高峰期时有超过四十家电子烟公司,如今还活着的,只有十几家。

标签:365视界 财经资讯
N本文来源:AI财经社 杨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