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囤什么?(2)


当前茅台酒加班加点超负荷生产,系列酒却在“去库存”,说明前些年的规划出现偏差:低估了国人对高端酒的消费能力,认为公款消费被抑制后廉价的“茅台系列酒”会成为主流。


尽管如此,宝贵的地盘占住了,时机成熟时把系列酒产能“移植”到茅台酒应该不是难事。


“大众奢侈品”


计划经济年代,茅台酒的身份是“国酒”,平头百姓很难拿到。那时茅台价格不算太高,但却是“含权”的。


2008年以来,茅台酒逐步市场化,售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品牌价值,公司毛利润率跃升到95%一线。


2018年,茅台酒销售收入为655亿元,销售成本仅41亿,毛利润614亿元,毛利润率93.7%。


茅台酒毛利润率稳定在95%一线,而茅台系列酒则大起大落。2015年毛利润率“只有”53%(不知有多少工厂梦寐以求),2018年一路飙升至71%,全年毛利润达57亿。还是那句话:茅台火则茅台系列酒旺,两者不是“跷跷板”关系。


茅台酒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燃料及动力四个部分。2012~2018年,直接材料占比在58%~66%之间波动,直接人工占比则由22%增至29%。


2017年末,笔者赴遵义调研茅台时了解到,酒厂向地方政府承诺不裁人、不降薪,换言之就是不用机器替代人力。当然,尽可能采用人工酿造对酒的口味也有一定保障作用。


手工制造是奢侈品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用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很难成为奢侈品。


毛利润率高于90%是奢侈品的第二个指标。普通商品的价格随供求关系围绕成本上下浮动。成本10元的商品零售价20元,生产厂商趋之若鹜、市场价格必然回落,甚至跌破成本价。


而成本不到100元的茅台酒(53度飞天),出厂价近1000元,市场上按1499元“厂家指导价”一瓶难求。


“让工薪族喝得起”是茅台管理层多次高调宣扬的“政治正确”的口号,副作用是茅台酒每次涨价都要冒“政治风险”。


回过头来看,工薪族喝得起让茅台成为全球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奢侈品。工薪族攒一辈子钱也不够买法拉利,但每年喝几瓶茅台还是可以的。


决定奢侈品公司市值的根本因素是“群众基础”。


奢侈品厂商梦寐以求的境界是被许多人喜爱,拥趸们一旦具备财力会重复购买。一些大牌奢侈品花费无数心血和金钱取得的效果或许不及茅台。劳力士比茅台贵得多,但茅台一年的净利润356亿,劳力士一年销售额折人民币不到60亿。


2012年“八项规定”实施后,茅台等名酒的销量一度暴跌,短视者认为“茅台完蛋了”。长远看打击公款消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反而夯实了茅台的“群众基础”。


还有一点应当强调:茅台是用来喝的,但茅台不仅仅可以喝,还是绝佳的投资品。


茅台也有力不从心之事


有个笑话,说大熊猫有两个愿:把黑眼圈治好、照一张彩色照片。茅台也有两个心愿:“提直降代”、系列酒成气候。


“提直降代”是从民用航空公司借来的说法。就是提高直销比例,降低通过批发代理商的销售比例。传统的酒类批发代理模式不仅低效落后,而且厂家对经销商囤货、串货及假冒伪劣花很大力气,治理效果却不甚理想。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崛起,为茅台通过互联网直接把酒卖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但实际情况却是直销渠道销售额占比起起伏伏就是上不去,2017年Q1为13.4%、Q4冲到14.2%,2018年Q4仅剩下一个零头——2.4%。


酒只有那么多,直销的多了批发商拿到的就会少,岂不是虎口夺食?传统渠道的势力以及他们与茅台及地方政府盘根错节的关系,令“提直降代”异常艰难。


茅台系列酒填补了每瓶(一斤装)一两百元到六七百元这个重要的“空档”,不仅是增加市场份额的进攻,也是对“侧翼”的防御,可谓攻守兼备。


前面讲到,茅台酒保持一瓶难求为伺机提价创造了条件,必要时把系列酒形成的产能转移到茅台酒。可以说,系列酒是茅台囤积的“潜伏产能”。


但系列酒的情况和直销一样,抓一抓就有点起色,比如与紧俏的飞天茅台捆绑销售、给各级干部下达推销系列酒的KPI。但费了这么大力气,系列酒销售额占比仍然在10%一线“晃荡”。


茅台是A股少见的优秀投资标的,茅台厂囤酒、囤地、囤产能,投资人可以囤股票。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频道!

标签:茅台 财经资讯
N本文来源:虎嗅APP Eas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