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点:我们在香港市场发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

原文标题:一周总结:我们在香港市场发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

不过,今天我们想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那就是香港。香港金管局这次紧随美联储调高了利率25个基点。你会发现,今年美联储几次加息后,香港金管局也同步调升了利率。为什么二者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这是因为从1983年开始,香港开始执行联系汇率制度——银行每发行一块钱的港币,必须上缴相应额度的美元作为储备金。这个比率在当年就约定为1美元兑换7.8港元,然后一路执行至今。也就是说,每次发行7.8港元出去,必须以1美元作为准备金,你不能想发就发,想发必须先有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香港没有央行,香港只有金管局,它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本质上,它在使用的其实是“美元”。


明白了这个基本的联系汇率制,你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每次美联储加息之后,香港马上会跟随加息。这就是我们上次说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你两边市场提供基础回报必须完全一样,这个天平才能持平,汇率才能稳定。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用现金去买理财产品,能提供4%的回报,假如有一个创新的金融产品,说黄金也能生息,你存黄金,也能给你4%的回报,如果两边都是4%,那么大家相安无事,天平完美。但是如果银行特别激进,说你存我这儿,我给你10%的回报,那么人们马上会卖出黄金,换取现金,然后把现金存进去获取那10%的回报。当人们都卖黄金换现金,那么黄金和现金之间的汇率就会变化,黄金跌,现金涨。


而港币和美元之间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港币如果想要自动维持7.8港元对1美元的汇率不变,就必须如影随形地复制美联储的利率,让天平两边齐平,这样才不会有资本的大幅跨境流动。

但是别急,细心的你马上会有个疑问,既然金管局每次都及时上调了利率,两边是完全齐平的,但为什么新闻里还总是说港币汇率承压,香港动用外汇储备干预,以维持7.8比1的汇率稳定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香港和美联储调的都是一个叫做贴现率的东西,这个贴现率指的是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隔夜利率,它是最上游的短期资金成本。但是问题在于,到了最下游的企业和客户那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做生意相互竞争,它们会给客户优惠贷款的折扣,所以,香港金管局加了息,提高了银行间原材料的资金成本,但是银行们宁可少赚一点,也要抢市场份额。他们不上调利率,储户的回报不足,资金就会从港币市场流向美元市场。


以上的这个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带来整体香港市场,从股市到楼市的流动性的收紧。

那么,这种收紧,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这种影响非常微妙,而且很少有人觉察。例如,我们很多业务非常稳健、甚至还在高速增长的中资企业,他们往往选择了内港两地同时上市。中国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加息,所以我们自己即使现在是年底,但资金是不紧张的,可是由于香港调高了利率,导致了香港的流动性抽紧,于是这批中资公司在香港的市值遭遇了流动性抽紧而出现缩水。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沪深港通,两边市场基本打通了,所以同样的一个东西,如果两边定价不一样,那么一定就有人把贵的卖掉,而去另一边买便宜的,和你买手机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效应,就会改变两边市场的价差。

标签:消费热点 香港 市场
N本文来源:树我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