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视界:中国制造业往事(4)

对机构设置混乱的内忧,华润从1995年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华纺着手清理整顿下属公司业务。历时两年多的清理整顿,华润共撤销附属公司二百三十六个,精简人员近两千人,这次“修枝”可谓大刀阔斧。

在国际化的问题上,华润的处置更为决绝。1996年,从WTO第三任首席谈判代表转来接掌华润的谷永江上任伊始,就果断地承认国际化失败,海外业务全部关闭。用谷永江的话说:“关闭,全部关闭,趁着我们还有钱,等你没有钱了,你关它都关不了”。企业经营的决策判断,容不得半点犹豫。

至此,内忧和外患同时切割干净,这是一次未雨绸缪的危机应对。

1997年6月3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可是,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爆发,盛典后的香港蒙上了一层阴影。第二年危机延烧到香港,港岛一半的货币财富在这场危机中化为乌有。

刚刚经历了一轮强势扩张的中资企业成了重灾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粤海集团资不抵债,还有广南、中旅纷纷出事,中字头的“红筹股”从股市明星的宝座跌落。

华润挺下来了,成为在港中资企业中少有的幸运儿。它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被动摇,整体上始终保持着盈利状态。已经历时两年多的清理整顿为她赢得了生机。

“中国制造”也挺下来了,1998年中国出口超出前一年30%,没有像“亚洲四小龙”那样陷入长期低谷。有人说,“中国制造”是幸运的,其实命运只垂青有准备的玩家。

那一次清理整顿,为华润打开了新的道路,也开始尝试其他领域,业务重点转向由人口驱动的业务,开始涉足电力、水泥等基建行业。其中的市场逻辑很朴实,制造业提升离不开基建支撑——要有路以供人员往来,要有厂房设施、要有电力供应,缺一不可。

于是,华润开始大举投水泥厂和发电厂。“立足香港,背靠内地”转变为“立足香港,面向内地”,“背靠”改为“面向”可不是修辞需要,而是角色的转变。曾经引领“中国制造”融入国际市场的外贸出口企业,将会转型为服务于“中国制造”的投型企业。这个角色变换的夸大不可谓不大。

1996年9月,华润参与投资的彭城电厂,比国家额定工期提前一百多天建成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完全脱离电力系统之外的独立发电企业。这座装机总容量仅为六十万千瓦的中小型火力发电厂,却创造了诸多电力企业建设视为标杆的“彭城模式”。

七年后,华润电力开始在全国开疆扩土。十年后,中国成为世界大工厂时,中印之间“龙象之争”的话题越炒越热时,中国人笑问“印度什么时候能让全国人民用上电”时,让世人明白了两者的差距。没有充分的电力保障,谈什么制造业腾飞?这不仅是企业投资的眼光问题,也是市场思维的深度差别。

二十年改革开放之路,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收获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更宝贵的市场意识,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2001年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制造”准备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大浪淘沙,“幸存”的中国企业目光更为坚定、思考更为成熟,将会以登高望远的战略定位面对风起云涌的市场。

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频道!

标签:财经365视界 中国制造业
N本文来源: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