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城市竞争的中国局(5)

跳出GDP

当工业中国迈向商业中国,中国人关注的已不再停留在每年产生的经济增值,更关注不同城市的财富积累与财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十年,在城市竞争的维度上,GDP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指标。

在所有的指标中,上市公司数量这个指标无疑最受关注。一个城市的经济构成,说到底是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总部在外地的企业在当地设置的分支机构(也可能就是工厂)创造的;另一个部分是本土企业创造的。衡量一个城市本土企业的实力,上市公司数量确实是相对最客观的指标。

相较于2008年,杭州GDP总量的位次从第8下降到第10,在省会城市中从仅次于广州的第二位变得被成都、武汉超越列第四。然而,杭州在省会城市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年。杭州没有区域性中心的地位,鲜少作为外地和外资企业在区域内的总部;杭州的人力成本相对也很高,外资喜欢在中西部布局的电子或汽车产业的总装厂,落地杭州也不经济。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杭州的GDP总量显得并不那么突出,但杭州GDP的含金量却是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省会城市都不可比的。阿里巴巴、吉利、万向、娃哈哈、农夫山泉、海康威视……一长串杭州企业的名字,背后是这座城市的真正底气。

财经评论人向小田曾经很直白地阐释过这个问题:

“一个城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财富水平(北京除外)。因为,上市公司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是从全国投资者手中拿钱,但是拿来的钱,基本上投资在了所在的区域。上市公司的股东的财富,也都基本留在了当地。也就是说,财富是从全国各地流向上市公司比较多的城市,上市公司就像一个财富的容器一样。”

单看2017年一年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这一年,杭州新增上市公司26家,仅次于深圳和上海,超过广州的19家、南京的17家。而GDP总量在杭州之上的成都和武汉,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别只有4家和1家。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上市公司的多寡,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质地,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存在感”。天津、重庆、苏州这三个以工业见长的城市,过去的十年在第五到第七位的排名互有参差,天津和苏州甚至曾相当接近深圳,然而,因为在金融等第三产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和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它们在存在感相对弱化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挑战深圳的资格。

在工业中国的时代,人们更多讨论的是城市的生产力。进入商业中国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城市的创造力。

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在过去十年深刻改变了中国,让中国成为全球线下和线上最深度交融的国家。人们在互联网上消费,甚至在互联网上生产,互联网和未来的IoT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打破城市间的物理壁垒。哪里能够成为万物互联的枢纽,哪里就能够诞生更多的商业模式,产生更多的龙头企业,并成为模式的输出者。

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拥抱商业。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背后,中国人对商业和生意依然有着最诚实的渴望。正如骆轶航所说,当代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对消费主义和商业文明的推崇,个性解放,个体对生活不断进阶和取得成功的向往。

当GDP不再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唯一因素,一个城市对这种文化基础的拥抱和适应,就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城市的软实力。

站在2018年,我们回看过去十年的城市变迁,可以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当代文化对城市的塑造。那些属于当代中国的元素,渗入每一个成功繁荣的都会,是在每一个消费场景和狂欢时刻背后,那些始终未曾停歇的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更是这个国家的每个人胼手胝足的奋斗,和对更好未来的信念。

文|元淦恭

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频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标签:城市竞争 房地产发展
N本文来源:

点击排行

2019“抢人大战”继续升级 已有16城加入!

2019“抢人大战”继续升级 已有16城加入!

热门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